“自从加入了联盟,我们农科院就不再购买外文数据库了。”黑龙江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原所长毕洪文告诉《中国科学报》,利用农业大数据与信息服务联盟(以下简称农业信息联盟)提供的一小时文献快传服务就能满足该院科研人员的查询需求。
随着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对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研人员对外文文献的需求快速增长。
农业信息联盟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周清波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近年来,联盟通过建立农业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实现农业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服务全国“一盘棋”;通过建立科技创新协同攻关机制,实现农业信息科技创新研究资源和力量全国“协力与协作”。
共享不畅:影响科技创新效率
“我国农业科研系统存在两大问题。”周清波告诉记者,一是全国农业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不平衡,各省市之间差距明显。受农业科研单位资源建设经费限制,农业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远远无法满足科研人员科技创新工作的需要,特别是外文电子资源文献保障率普遍较低。
二是全国农业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资源浪费与缺乏现象并存,电子资源建设学科差距巨大,科研人员缺乏快速、有效地获取相关文献特别是外文文献的渠道,严重影响科技创新效率。
为此,农业信息联盟以提升基于农业大数据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信息科技创新协同攻关服务水平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促进联盟成员单位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近年来,联盟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资源类型广,涵盖国家农业图书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涉农中文期刊、外文期刊、会议论文、OA期刊、农技科普视频以及特色农产品,资源总量达到6085.2万条;资源更新快,外文期刊每半月更新,中文期刊每月更新。
在技术上,联盟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整合智能搜索、情景敏感、知识自动抽取与智能重构、多终端适配等技术,实现不受时空限制的即时获取科技信息资源;应用基于ID-Mapping的多源用户数据融合技术、用户画像关键技术,构建了数据监测大屏,实时监测平台运行服务情况。平台获得发明专利1项,2022年1月入选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服务)。
周清波说,在此基础上,共享服务延伸进基层,服务主体由省级扩展延伸到地市级,及其他联盟成员单位,包含122家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渔业联盟33家成员单位、4000多名科技人员,有效支撑了地市级农科院特别是西部地区文献资源获取需求。
联盟还拓展了7种服务模式:机构知识库协同建设、特色资源共建共享、联合建设高端智库服务团队、分享情报服务产品、构建农业产业知识服务生态圈、共建中国农业期刊集成服务平台以及共建农业农村信息速调平台等,优化了共建共享机制。
其中,中国农业期刊集成服务平台是响应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的战略部署,主动适应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数字化、智库化发展趋势而建。目前累计签约入驻期刊达100种,中国农科院主办期刊入驻52种,全国省级农科院主办期刊近90种,已签约入驻近30种,三成以上省院(13家)期刊已入驻 。
实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服务全国“一盘棋”
作为省级农科院研究员,毕洪文对信息共享问题深有感触。“我们所作为全院信息服务支撑单位,经常接到其他兄弟所的科研人员打来的电话,询问为什么检索的文献资料不全面。”
毕洪文说,黑龙江农科院每年用于文献服务的经费非常有限,而购买所有文献数据库需要花费大量资金,他们只能购买一小部分数据库,因而无法满足科研人员的查询需求。
农业信息联盟理事长单位是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中国农科院每年购买的外文文献数据库较为全面。
农业科技期刊集成平台。农业信息联盟供图
周清波介绍,构建联盟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服务全国“一盘棋”,是联盟成立的初衷,也是联盟的传统特色和基石。联盟成立之初,重点工作主要是推进共建共享平台宣传培训,尽快实现农业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服务,联盟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也是在推进共建共享服务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在推进联盟业务工作中,我们注重加强联盟成员单位需求侧和供给侧两个方面的调研,在共建、共享两个方面着力,并通过联盟工作座谈会的形式就联盟共建共享工作以及运行模式、机制进行研讨交流,凝聚各个联盟成员单位的意见、建议、智慧和共识,并在实际业务工作中逐步推进,不断创新和完善联盟共建共享机制的内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共建共享平台建成后,黑龙江农科院成为最早一批受益单位之一。“我们全院的科研人员都注册了一个账号,只需要把关键词发送给联盟的平台,一个小时之内就一定能把查询到的相关文献推送过来。” 毕洪文认为,这种方式充分利用了农科院已有的数据库资源,对地方农科院而言非常务实和划算,不仅节约了大量资金,更大大提高了文献资源共享的效率。
周清波告诉记者,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给联盟成员单位和科技人员带来了文献信息资源获取、本地特色资源共建、国家级农业平台共享等方面的益处。如农业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的开通,为联盟成员单位和科技人员带来了获取文献信息资源全面、方便和快捷的益处,基本实现农业科技文献信息资源99.9%的保障水平。在有效解决文献信息资源分散性布局的基础上,极大地满足了联盟成员单位和科技人员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使他们能够方便快捷的分享或共享本单位以外更多的农业科技文献信息资源。
又如福建省的“台湾农业期刊数据库”、四川省的“农业种质资源库”、安徽省的“农业技术培训视频数据库”等特色资源,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下得到了快速建设,解决了他们多年来想建又没条件建设的问题。
此外,通过共建共享国家级农业平台,如共建共享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省级共享服务分中心、中国工程院知识中心农业分中心等平台,有利于促进和推动联盟成员单位在农业知识服务、农业科学数据建设等方面的发展。
联盟共建共享服务平台。农业信息联盟供图
除共建共享平台服务外,联盟陆续推出了共建共享国家级农业平台、农业农村信息速调平台、中国农业期刊集成平台、农业特色资源库以及机构知识库协同共建、联合建设高端智库服务团队、协同推广情报服务、协同发展产业服务等8种共建共享服务内容或服务范式。
实现农业信息科技创新资源和力量“协力与协作”
“联盟成员单位就像国家队和省队,我们河北省农科院作为省队,更了解产业发展的需求和问题所在;而在田间智能化管理技术这方面的力量,省队肯定不如国家队。”河北省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长范凤翠告诉《中国科学报》,通过联盟的协作科研,带动他们所自己的学科发展。
在做好联盟共建共享服务工作的基础上,2018年,联盟启动了基于农业大数据环境下的农业信息科技协同创新攻关工作。
周清波介绍,协同创新攻关工作包括农业智能知识服务、智能感知和表型数据挖掘、作物模拟模型、农业全产业链信息管理与溯源、农业物联网与智能装备、面向决策的农业科技情报数据挖掘与分析、农业大数据分析与利用、农业农村信息速调、农业对外合作、农业科技期刊集成等10个方向、14个方面的问题的协同创新、联合攻关。
“这些问题有些是国家重大项目任务,如农业智能知识服务平台建设与示范应用研发,客观上要求多方面和力量合作并协同攻关;有些是信息技术行业或领域比较关注的一些重要问题或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等问题,如智能感知与表型数据挖掘、农业物联网与智能装备等,以一个单位的研究力量恐怕难以在短期内完成研发,完全可以借助联盟成员单位的研究力量和已有的研发基础联合协同攻关。”周清波说。
除国家层面的农业发展需求外,还有的问题是省级地方农业发展的需求,如农作物模拟模型、农业全产业链信息管理与溯源等。由于地方成员单位研究力量薄弱,借助联盟的研究力量,通过联合申报、协同攻关完成省级科研任务。
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刘升平一直从事智慧蜂业的研究。他的团队建立的蜂业大数据平台包含信息采集、数据管理、决策分析和可视化展示,助力解决信息化水平低、行业信息不对称、管理效率低、蜂产品质量缺乏保障、蜂群养殖作业繁重等问题。“哪里有蜜源,养蜂日常工作如何安排,蜂群有没有遭遇病害,等等,都能通过这个平台获得指导。”
3D智慧蜂场。农业信息联盟供图
他告诉《中国科学报》,成果要落地,既需要科研单位的支持,也需要地方的支撑。联盟的协同创新攻关机制能够推进成果落地应用和升级改造。例如,通过这种机制,联盟成员单位可以协助完成一些大田实验,推进成果的宣传和实际应用。
周清波说,目前这些协同攻关问题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发表了一批高水平学术论文。其中,智慧蜂业平台获农业农村部“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项目奖,“区域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2022年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此外,部分研究成果,如全国首台采蘑菇机器人、区域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葡萄生产智能管控平台等成果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推广应用。
不过,周清波指出,联盟开展共建共享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没有充分发挥联盟成员单位学科馆员团队的力量,共建共享服务范围、服务深度、服务模式亟待提高。
联盟共建共享服务工作只限于农业科研单位和部分农业高等院校,对企业的创新发展和政府部门的科学决策支撑服务不到位,特别是面向企业的竞争情报服务以及面向政府部门的战略情报服务等亟待加强。
此外,由于联盟成员单位之间发展不平衡,发展基础和重点有差异,联盟成员单位之间在基于农业大数据下的农业信息科技协同创新、联合攻关等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周清波指出,下一步将加强农业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能力建设,继续做好农业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加强基于农业大数据条件下农业信息科技协同创新、联合攻关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牵头单位“农业部农业大数据重点实验室”的作用;加强联盟信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工作,加强与省级农业科学院合作开展数字农业科学院管理平台建设。 (中国科学报 作者: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