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要闻

  1. 当前位置:
  2. 联盟动态 >
  3. 联盟要闻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八周年】 专题报道(四)联手打造猕猴桃产业“中国芯”

时间 : 2023-01-13 来源 : 中国科学报
【字体:

2-01.jpg

中猕2号在湖北十堰基地生长情况。中国农科院供图


古城赤壁生产的猕猴桃久负盛名,被誉为“中国猕猴桃之乡”。一年多前,随着一声“云敲钟”,赤壁神山兴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山兴农”)正式登陆新加坡交易所,成为湖北省首家海外上市农业企业,也是国内第一家猕猴桃产业主板上市公司。

成立于2009年的神山兴农,何以从鄂南山区走向海外资本市场?这背后离不开科技的力量。

2019年,国家猕猴桃科技创新联盟(以下简称联盟)与神山兴农共同组建了长江猕猴桃产业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此后便集聚联盟单位不同学科专家的力量,通过创新技术、标准化管理、规模化种植、全产业链布局,强力助推神山兴农乃至全国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打造国产猕猴桃产业的“中国芯”。


国产猕猴桃产业大而不强

中国是猕猴桃属植物的原产地,但猕猴桃产业的兴起却源于新西兰。至今,在我国,新西兰进口Zespri品牌影响力远大于国内绝大多数品牌。

联盟理事长、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所长方金豹研究员告诉《中国科学报》,我国猕猴桃栽培面积和产量均位于世界第一,但单位面积效益不高,产业中“果实商品性差、市场竞争力弱、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等问题日益突出,产业布局、品种区划、生产标准、绿色防控、品牌建设等方面急需全面提升。产业大而不强,还没有能在国际上叫得响亮的猕猴桃品牌,99%以上自产自销,出口不到1%。

“如何让原本产于中国的猕猴桃在消费市场上受到认可,是联盟一直致力于开展的一项工作。”方金豹说。

尽管国产猕猴桃多数价格仍低于新西兰进口果,但通过联盟检测发现,国产猕猴桃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口感风味方面,并不逊色于进口果,然而在商品一致性方面与后者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联盟秘书长、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研究员齐秀娟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我国猕猴桃产品的商品性差体现在,多数品种单果重在无人工干预条件下大部分达不到一级果的标准(100克),供应国内市场的商品果率不到60%、优质果率不到30%,与国外80%以上的出口果率相差甚远,每个包装盒里的大小和口感也是参差不齐。

由于栽培管理技术不规范导致国产猕猴桃存在软熟腐烂、放不软、口感较差等现象,因此消费者认为买国产猕猴桃会损毁一半,而进口猕猴桃虽然贵但买一个是一个,损坏少。

随着猕猴桃栽培面积扩大,果园病虫害问题愈发严重,已经影响到了产业的发展。


振兴国产猕猴桃品牌

搞清楚了产业差距的原因所在,联盟携手各成员单位,深入开展“国产猕猴桃品牌”振兴行动。首先,联盟形成了一套共建共享机制,形成科技资源全国“一盘棋”局面。

方金豹介绍,联盟成员单位及时交流溃疡病防治、气象灾害防御、品种的区域适应性评价数据等,进行重要信息共享,实现了大联合和大协作。同时发挥联盟学科交叉、成果集中优势,为产业重大问题解决提供样板。

以溃疡病防治为例,联盟举办了“四川省猕猴桃溃疡病防治工作调研与座谈会”,汇聚多家单位科技成果,综合采用“抗溃疡病新品种利用+无菌花粉+高位嫁接+避雨栽培+生物防治”等新技术、新设施进行防治,在四川广元建立了溃疡病综合防治示范基地。

通过现场观摩、经验介绍、现成模式的学习,参会人员对病虫害防治方面有了更多切身体验,在生产中少走了弯路。

其次,围绕产业发展瓶颈制约和共性难题,联盟发挥了学科交叉、成果集成、人才集中的优势,提供“一体化”技术解决方案。

齐秀娟介绍,联盟进行协同作战、“一条龙”施策,各个单位既有侧重又有协作,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见效。“我们联盟成员单位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单位以及企业等各种类型,研究定位在产业链中各有侧重。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高校和拥有国家资源圃的科研机构,主要定位在猕猴桃产业科技创新领域的上中游,着重开展种质资源评价和新种质创制、主要农艺性状形成机制、现代育种技术和新品种选育、关键栽培技术等工作;其他省级农业科研机构在创新领域中下游,着重开展本区域内果实品质及抗性关键技术的区域试验和示范布局,并进行集成和创新;地级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着重新品种、新技术区域试验、示范与转化,进行技术推广、培训服务工作,使得上游研发技术成果及时落地见成效。”齐秀娟说。

联盟成立5年来,围绕产业发展瓶颈制约和共性难题,开展了覆盖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猕猴桃产业发展情况调研,了解了我国产业存在的关键制约问题,从源头上分析了我国猕猴桃果品商品性差的问题症结所在。

经过调研,联盟认为,国产猕猴桃还需要在栽培水平、植保技术以及商品化处理上下功夫。在此基础上,合作撰写了《中国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方向》等5份报告,提交农业农村部科教司等管理部门。

联盟在产业扶贫中协同作战,共同助推产业标准化。联合制定了8项产业标准化技术规程,包括2项国家标准、4项农业行业标准和2项绿色食品标准,为产业的标准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例如,联合6家联盟成员单位制定了国家标准《猕猴桃鲜果分等分级》GB/T 40743-2021,可使我国猕猴桃果品质量分等分级更加科学和合理,符合我国猕猴桃生产实际,对保障猕猴桃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联合4家单位制定的《中华猕猴桃品种鉴定 SSR分子标记法》NY/T 3639-2020,可以通过SSR分子标记快速有效区分现有品种,并为猕猴桃品种的登记、保护及新品种的审定、苗木纯度分析提供依据,避免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进一步完善我国猕猴桃产业标准化技术体系。


2-02.jpg

郑果所选育的软枣猕猴桃优系。中国农科院供图


在科学技术研发推广方面,联盟成员单位还成功联合申报国家重点研发专项、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在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及群体遗传规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猕猴桃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基因编辑技术、SNP基因分型芯片、分子标记等育种核心技术方面取得明显突破。如今,联盟培育的中猕2号、中猕3号、中猕抗砧1号、中猕抗砧2号、璞玉、农大金猕等一批新品种在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进行10个接穗品种在6个省份12个果园的品质抽样检测和‘中猕抗砧1号’砧木在5个不同产区的区域适应性评价,为品种区划奠定了基础;召开2届全国猕猴桃品鉴大会和四川、安徽、湖北3次省级品鉴会,搭建了科研、政府、企业和种植户深度融合的平台,对区化布局、品种结构调整和企业品牌影响力提高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集体发力“联动”“联推”产业制高点

有了科技基础和产业标准,产业面貌到底能不能改观?这还得靠市场来检验。

为了打造科技“组合拳”、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联盟以企业为主体,吸引科研院校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打造了新型的研发机构和实体化联合体。

神山兴农公司就是这样进入联盟视野的。该公司是一家从事优质高端猕猴桃产业开发的农业产业化企业,2009年开始按照国际领先标准建设西湖、半岛、西湾等猕猴桃基地九个,基地正陆续进入盛果期。

齐秀娟告诉记者,联盟与神山兴农共建的研究中心成立以来,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创新高地。2021年启动研发计划课题,投入经费172万元,共有8家单位11人获立项支持;召开了4次全国性专家顾问高峰会议,11家中心共建单位成员多次围绕品种、栽培、植保及贮藏技术进行研讨,为企业提供多学科联合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参加“原产地探访计划”等活动,与社会各界人士分享猕猴桃产业发展成果,推介国产猕猴桃品牌;坚持放眼全球的发展理念,举办了2019年长江猕猴桃产业国际峰会,与来自新西兰、意大利等国家的专家围绕果园管理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等主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及时了解先进的产业技术和世界科技前沿。

方金豹强调,成立研究中心的模式,有利于促进联盟逐步构建起“企业提出问题市场导向施策”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可以实现以企业为中心集聚调配创新资源、实施创新攻关的产学研融合机制,融通产业、科技和资本等创新要素。


2-03.jpg

联盟组织湖北成员单位专家在赤壁神山兴农基地调研。中国农科院供图


此外,这为解决“果实商品性差、市场竞争力弱、病虫害日趋严重”等问题提供了一个整体抓手和“联动”、“联推”平台,可将研究中心打造成乡村振兴科技综合服务阵地,实现联盟专家集体发力“联动”,“联推”打造国内猕猴桃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示范作用。

在这种模式下,神山兴农的基地溃疡病防治、栽培技术方面明显提升。目前公司已经获批产业相关专利76项,2021年农业农村部批准授权植物新品种权6个,有效的解决了产业的芯片级技术问题。

方金豹相信,经过联盟持续的努力,将助力我国猕猴桃产业的有序发展和绿色提质增效,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建立“标准化+品牌化+大数据+物联网”现代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全面提升我国猕猴桃产业国际市场竞争力。(中国科学报作者: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