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破解我国农业科技领域长期以来存在的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等突出问题,2014年12月,原农业部主导、中国农业科学院牵头组织全国各级农业科研机构、农业企业、涉农高校共同发起成立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经过8年的发展,联盟在规范化管理、实体化运行、一体化创新上积极作为,在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中取得显著成效。日前,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相关专家。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说,联盟创新了“实体化”“一体化”“共建共享”等运行机制,集聚了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的优势科技力量,打通了产业领域中生产技术、示范推广与成果转化等各环节,集成了关联不足的单项技术,制定了引领产业的标准,促进了科研成果研发与产业实际需求紧密衔接。实践证明,联盟是不改变现有管理体制前提下科技组织方式的重大创新,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重要平台载体。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局副局长、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办公室主任张军民介绍,联盟细致摸排诸如秸秆焚烧、畜禽粪污、重金属污染等制约农业绿色发展的“梗阻”问题,强化技术环节贯通性,集成单项技术形成综合技术解决方案,实现了技术集成、方案综合、效果叠加。
8年来,面向农业主要产业、典型区域和难点问题,建成专业联盟、产业联盟和区域联盟三大类型90余个联盟,涵盖了奶业、棉花、渔业、果业、油脂、农药、肥料、农机、农业大数据等产业,主导了盐碱地综合利用、东北秸秆焚烧、南方重金属污染、西南热区石漠化等重大问题的协同攻关。上千家科研院校、企业参与联盟建设,改变了各类科技创新主体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现状,基本形成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上中下游有机衔接的协同协作格局。
“一体化”打通上下游全产业链创新。国家棉花产业联盟理事长、中国农科院棉花所所长李付广说,破解棉花产业的困局,只靠科研或者种植、生产环节发力是不行的,必须建立棉花全产业链治理模式,构建从科研育种、生产种植、加工流通到纺织服装的全产业链条。棉花联盟打造了标准化的高品质棉花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纺织基地,将分散的创新链各环节有机联系起来,推动了上下游创新资源的汇聚。
“一盘棋”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国家农业大数据与信息服务联盟,针对农业信息资源碎片化问题,构建了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集合了各类资源2000余万条、农业科学数据集600多个,实现了联盟成员单位内农业科技文献信息资源99.9%的保障水平,形成了从科技资源产出、保存到分析和应用的科研全流程生态圈。有关科研人员表示,联盟共建共享机制的探索,为全国农业科研工作者在田间地头获得一手文献提供了可能,为我国农业大数据建设的资源整合、即时传递、协同建库提供了经验。
“一条龙”推进多元主体紧密融合。实体化机制是针对产业联盟“一条龙”目标的具体路径。目前,以企业牵头的产业联盟共计27家,衍生出了运营机构实体化、研究机构实体化和服务机构实体化等多种形式。部分联盟已由组织结构松散、创新成果简单加和的初级阶段向深度整合实体化的中高级阶段发展。通过联合联盟成员注册经济实体,破解了过去联盟在合作研发过程中产权归属明晰度不够,极易发生纠纷,创新效率较低的问题,联盟成员也因此可以在法律和制度框架下,获得相应收益。专家表示,联盟的实体化运营促进多元创新主体形成利益凝结点,加快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实现了科技与产业、科学家与企业家的紧密结合,有效推动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经济日报 作者:乔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