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1. 当前位置:
  2. 联盟动态 >
  3. 工作动态

“实体化运营”引领水稻设计育种体系建设

时间 : 2025-03-31 来源 : 农民日报客户端 作者:胡立刚
【字体:

2019年12月24日,一家名为上海中科荃银分子育种技术有限公司的成立引起中国水稻种业界的关注,一是新公司的特殊身份——国家水稻商业化分子育种技术创新联盟实体化单位,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这个实体化单位将以什么样的经营模式闯出一条中国水稻设计育种体系建设的路子。五年后的2024年底,中科荃银交出了成绩单:被评为2024年上海市种业领域唯一的新型研发机构,并在2024年度上海市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评价中获得前三名;主持完成的8个新品种获得国家审定;稳步达成五年经营目标。这些业绩,衬托出企业引领水稻智能设计育种技术体系建设步伐的执着与稳健。

农网银荃1.jpg

上海中科荃银首届“田间开放日”活动留影

成立实体化单位实现国家水稻商业化分子育种技术创新联盟的价值追求,至今仍不失为一种模式创新,归根结底,该创新模式需要通过市场运营加以证明,何况,中科荃银甫一出生便承担起了引领中国水稻商业化智能设计育种体系建设的众望,公司的运营模式便是成败的关键了。

凭借新技术、新品种、产业链谋得创新发展

众所周知,国家水稻商业化分子育种技术创新联盟是在农业农村部的支持下成立的,该联盟创新性地组建了“6+1”架构,其中的“6”,指的是6个来自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的顶级科学家团队,“1”是该创新联盟中唯一的市场化经营主体“荃银高科”。成立上海中科荃银,目的是代表“6+1”成员开展实体化运营。由此可见,光环之下,是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适时拿出引领性科技创新成果也许还不是最难最重要的,如何让各方对公司有信心,公司在保持科技引领的同时还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真正的考验。

针对此,在联盟首席科学家韩斌院士和联盟理事长张琴的支持和鼓励下,几乎是单枪匹马来到上海的上海中科荃银总经理方玉一方面组建运营团队,另一方面理出了上海中科荃银的运营思路——既要搞好科研又要做好运营。这其中的“运营”,就是利用联盟前沿科技优势,快速形成可产业化的成果,为行业提供新技术、新品种和产业链服务。

农网银荃2.jpg

中科荃银科研人员在联盟广西南宁测试站开展水稻表型考察。

随着种植业领域社会化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市场对服务体系完善程度要求越来越高,绝大多数农业服务企业不得不走向重资产,内卷相当严重。但是,2024年上海中科荃银新技术服务和品种权模块营收占总营收的近七成,而且是在轻资产模式下获得的业绩,是怎样的经营模式获得了这些效果?

“上海中科荃银以绝对超前的设计育种技术和一套完善的试验室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了轻资产模式下服务业绩的稳步提升,背后是一个创新型种业公司的经营模式创新,即围绕种业科技开展业务,成为‘种业公司的种业公司’。”方玉说,“为此,我们积极开展了种业前沿科技研究,保持我们的技术领先,通过塑造品类差异化获得了新品种差异化格局,并牢牢将B端客户定位为公司的服务对象。”

记者了解到,因为实体化运营效果明显,“6+1”创新联盟成员如今已经扩大到了“9+1”,上海中科荃银虽然还在创业期,研发投入则超过千万元,因此,拥有绝对超前的设计育种技术是顺理成章的事,而该团队以轻资产模式服务育种机构和企业,主要是在市场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走通了服务链,而且,目标是让全国各地的育种及相关团队享受到所需的服务。

“我们了解育种,大部分技术服务产品源自育种团队的技术需求,能更有效地解决育种中的问题。同时,中科荃银选育出的新品种,目前通过荃银高科的营销渠道,服务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因此,不断完善的服务链和产品链,成就了企业的产业链。”方玉说。

以“种·粮一体化模式”重塑水稻种业科技价值

中国粮要装上“中国芯”,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推动企业成为育种领域创新主体的实践,也在广袤大地上有序展开。不得不承认,连一些种业科技人员对于种业科技价值的认知也是不清晰的,行业内大部分人没有研发成本核算和成果价值估算等等的概念。

记者经常有机会和育种团队、育种公司打交道,也因此理解到育种核心科技的内涵,即育种和新品种开发是有本质区别的,简单概括为,高效选育出高水平品种是核心科技,而选育出一个或者几个新品种只能算是品种开发,或者说是产品开发。也就是说,新品种是科技的出口,需要创新科技支撑,也要不断地进行产品打磨和市场推广工作,最终服务生产,并让消费者吃得饱、吃得好。而这,正是种业科技价值的本质。而中国种业,到了不得不重塑种业科技价值的历史节点。

“种业不仅是一个市场行为,更肩负了社会责任。水稻设计育种体系是由新科技到育出好种的系统,过程会很难,然而正因为难,真正走科技创新道路的公司才有前途,如果不能准确定位水稻种业科技价值,走这条路会非常艰难,公司更不可能成为国际巨头。”方玉意味深长地说。

方玉的意味深长,不仅仅指向科研和种业存在典型的“两张皮”现象,还有公司一直在务实探索的“种·粮一体化模式”。为此,过去五年,上海中科荃银自觉承担起农业科技机制创新的重任,立足上海开展“一手牵科学家、一手牵农户、一手牵市民”探索,不仅让好种子产出好粮食,也能从消费端给研发反馈需求。同时,公司还打通了从领先种业科技到种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路径。

农网银荃3.jpg

韩斌院士(右四)、张琴理事长(左四)等为创新联盟南繁基地揭牌

正是基于对品质育种的追求,上海中科荃银不断投入,在上海金山以及全国多个水稻主产区建立了新品种展示示范和稻米生产基地,吸引了日本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抗病“越光”选育人王子轩研究员的全职加入,公司的新品种荣获了第五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粳稻)金奖,以及长三角和日本等多地的大奖。

记者了解到,上海中科荃银实实在在的投入,是基于过去五年在上海这个创新高地获得资源、机遇的高度确定性,是企业对未来一段时间目标的可预见性。在上海中科荃银五周年年会上,方玉代表团队向“9+1”联盟提出了三个目标:一是在引领中国水稻设计育种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设计育种的宽度和深度;二是通过做大做强保障科技型种业公司的营收和现金流;三是根据全社会公认的创新型企业的标准,有序完成资产和资质的积淀和叠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