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中科荃银分子育种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家水稻商业化分子育种技术创新联盟中的实体化单位,在该联盟实体化运作五周年大会上,不具备“地利”优势的上海中科荃银交出了五年成绩单:被评为上海市种业领域唯一的新型研发机构,并在2024年度上海市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评价中获得前三名;企业的科技创新、财务经营等指标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与此同时,母公司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凭借串珠成链的水稻育种技术创新模式,自联盟成立以来,营收增长率达576%,净利润增长率高达1145%。荃银高科作为中国种业领军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种业环境下实现高速增长足以说明水稻育种技术创新模式的价值,但上海中科荃银有目共睹的发展速度,在串珠成链构建面向未来设计育种体系中发挥出的作用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发展质量,以及未来在联盟重大新品种服务全国“百万亩”粮食丰产行动中承担的角色和义务,是对国家水稻商业化分子育种技术创新联盟实体化运作这一创新模式价值的最好反射。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科技发展的核心动力,串珠成链的水稻育种技术创新模式何以炼成?本报记者和上海中科荃银总经理方玉展开对话。
记者:水稻育种企业无不围绕水稻育种、推广应用等业务,创新一般指的是技术创新,既培育新品种、好品种进而推向市场。联盟实体化运作五年,上海中科荃银对围绕育种创新一定会有切身体会,请问,作为水稻育种创新企业,如何用实践并诠释了“农业科技创新”,合作机制创新、应用创新等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方玉:围绕具体的科技目标开展工作是科技型农业企业发展的核心。但是,一定要回答好什么才是科技创新,企业又如何实现既定的科技创新目标。
过去的实践,往往将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创新割裂开来谈,原因无外乎农业科技的复杂性,以及相关人员陈旧的发展理念。农业科技是科技的一部分,其核心必然是科技创新规律与行业发展规律的融合。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如何高效选育出高水平品种是核心科技,而选育出一个或者几个新品种只是品种开发,或者说是产品开发。两者的本质不同。不是说品种开发不重要,而是更加凸显了新品种作为科技的出口、作为面向市场的产品的重要性。这不仅需要科技支撑,也要不断地进行产品打磨和市场营销工作。这也说明了,面向产业需求的科研,需要以企业为主体来开展。从另一个角度看,真正“卡脖子”的不会是一个品种或者几个品种,也不是局限在某种作物,而是真正制约如何高效选育出满足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品种的科技创新。
以往在农作物育种领域,科研机构往往更关注基础研究和科研成果发布媒介的影响力,这就导致我们所说的科技和产业“两张皮”现象。由此,领先世界的基础研究,很多并不能够为产业带来实际效益。还有一部分很好的科技成果,因为需要较高的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基础去理解而被产业忽视。针对此,联盟和中科荃银经过顶层设计,找准制约产业发展痛点,聚集相关领域的专家,集中优势力量、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协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水稻智能设计育种技术体系。当然,这一组织过程本身就是机制创新,也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的表彰。
中国主要农作物种业市场化始于2000年,发轫于种子法,因此,种业企业整体的实力普遍较弱,而高水平的种业科研投入一定是巨大的,且周期较长,成果脱离市场、科研动力不足、资金难以维系等问题很难调和,因为搞科研而成为行业“笑柄”的企业不少。但是,不是足够强大的种业企业,不搞科研是“等死”,开展高水平、高投入的科研容易陷于“找死”的尴尬,只有科企深度合作这条路。而走成功这条路,企业要在合作机制创新、应用创新等方面做足文章。2002年以来荃银高科的成功说明了科学家和企业家合作成立公司搞种业创新是一条成功的道路。当然,在合作过程中,科研单位不仅要拿出“真成果”,也要主动开展合作机制创新,让自己的好成果能更便捷地走到产业一线。
记者:在水稻育种领域,产学研和研学产成功的例子都有,如何理解产学研、研学产的区别?国家水稻商业化分子育种技术创新联盟实体化运作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方玉:我国水稻育种领域研学产成功的例子往往都在上个世纪,那个阶段,种业市场还不够开放,甚至还没有像样的种业企业。当前,也有部分研学产成功,往往都是研的方向贴近市场,后期经过磨合才得以实现。未来,从研学产走向产学研不仅是水稻育种,也是所有种业科研需要面对的问题。从我国种业发展现状来看,水稻是我们的强项,坚持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道路,是完全可以和国际巨头竞争的。当然,在玉米、棉花等作物领域也涌现出不少产学研合作典型案例,这是好现象。
新时代种业科技发展肯定离不开大联合大攻关模式,联盟实体化运作的主要经验就是,在农业农村部支持下参与建设的各方共同打造民族种业“中国芯”的初心一致,具体的目标十分明确。围绕一个科学问题:智能设计育种;服务一个产业需求:民族种业科技引领;合作一个龙头企业:荃银高科。顶层设计之下,参与的人一直在坚持和努力,我们的工作也得到了各方支持。当然,过程中也遇到机制创新的障碍,如有职务的科研人员入股的问题、成果转化的问题等等,但是大家齐心协力,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实体化企业身处上海,营商环境好,创新要素丰富,办法总比困难多。
记者: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不少,实体化运营并快速取得成效的有,但像“6+1”联盟这样的实体化运营不多,实体化运营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前提和共识?
方玉:2016年联盟成立之初有清晰的顶层设计,所以到了2019年经过充分的沟通和设计,经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招商引资,实体化企业中科荃银就成立了。实体化运营除了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外,还需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不能计较个人利益和短期得失。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区分开联盟、实体和实体股东三个层面的关系。实体化企业还要有一支能落实的经营管理团队,要用现代理念去经营管理企业。
记者:据了解,“6+1”创新联盟中,上海中科荃银分子育种技术有限公司最初的定位,或者说主要任务,是服务好院士教授团队,在服务过程中形成企业自己的科研团队及成果,目前看来效果是有目共睹的,参与的科研团队从6个增加到9个。请问,复制这样的创新企业成长模式,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方玉:中科荃银成立不是服务于某一两个团队,而是通过这个平台,将创新要素聚集起来,共同解决产业的问题,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最终实现各方共赢。要复制这样的模式既容易也复杂。形式上的聚合和股权投资是不难的,复杂性在于真正让科学家愿意参与其中。我认为最核心的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促成科学与应用的价值统一。
记者:过去五年,上海中科荃银获得了一些项目支持,但主要靠市场化收益生存发展,农业创新企业争取项目支持与市场化生存始终是一个公共话题,中科荃银公司有些什么样的经验跟其它育种公司分享?
方玉:中科荃银成立之初,就根据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思考了多种发展模式,有应对举措,心里有底。政府支持少,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大力支持,就能实现快速发展。当然,这非常考验管理层的经营“定力”。在此,我呼吁政府能够进一步优化支持的方式方法,对一些有潜力的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同时,希望广大企业能做好自身发展,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夯实自身基础,才能应对市场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