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1. 当前位置:
  2. 联盟动态 >
  3. 工作动态

深化科企融合 激发创新优势——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 : 2023-05-15 来源 : 农民日报 作者:李丽颖、赵博文
【字体:

国家棉花产业联盟构建全产业链模式,破解中高端纺织用棉大量依靠进口难题;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持续实施国家优质乳工程,引领中国乳业做强做优;国家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创新联盟开展减排、固碳和可再生能源替代综合技术集成利用与示范,创新低碳农业成果转化与商业化模式……近年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在科技创新上不断有新亮点,在运行机制上不断有新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联盟自2014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需求,聚集优势科研资源,专注农业关键问题、核心技术,创新协同运行机制,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坚持问题导向  汇集产业链创新合力

联盟由农业科研机构、涉农高校和相关企业共同参与,目前框架下的75个专业、产业和区域联盟,以实现农业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目标,初步构建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上中下游有机衔接的协同协作机制,构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的创新平台和载体。

我国农业科技领域长期存在“上下一般粗”“有体无系”“科技经济两张皮”的体制机制障碍。原先分散的农业科技资源如何联合起来,又如何让创新力量既分工合作又共建共享?

联盟始终围绕农业全局性重大战略难题、区域性农业发展重大关键问题和现代农业产业重大瓶颈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加强重大科学技术攻关,集成单项技术形成综合技术解决方案,实现了技术集成、方案综合、效果叠加,也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式。

畜禽粪污、秸秆焚烧、镉污染等一直是制约绿色发展的突出问题,联盟加强绿色生产技术研发与推广,有效助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去年冬季遇到极寒天气,在小麦和其他抗寒油菜冻害严重的情况下,这种耐盐碱油菜品种在中重度盐碱地依然绿意盎然。”山东省农科院东营基地试验负责人王振兴介绍。这正是盐碱地农业科技创新联盟选育出的耐盐碱、强抗冻的高产高油优质甘蓝型油菜新组合“21BP281”。为了解决盐碱地适生油料作物品种少、科研单位品种推广难、行业生产技术配套弱、产业化应用进展缓慢等问题,成立不久的盐碱地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不断推出绿色、可持续的改良治理技术,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挖掘盐碱地耕地潜力。比如研究推广符合盐碱地生态特点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玉米产量基本不降低的情况下,每亩增产大豆65公斤,实现粮油兼丰。

“问题为导向、企业家出题、科学家解题”是国家大豆精深加工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坚持的发展理念。该联盟联合12家科研单位和15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协同攻关,近一年时间内,联盟工作取得显著成果。一方面,联盟以产业问题为导向,引导复合种植,带动农民增收,建立大豆良种繁育及标准化种植示范实验基地,带动山东省禹城市超额完成13.4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将禹城市打造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另一方面,联盟以全产业链发展为契机,建立大豆生产供给新模式。通过搭建实体化平台,构建“企业化管理、多样化联合、专业化分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产业化联盟”联盟内部管理模式,创新大豆生产供给模式,提升联盟大豆精深加工产业发展聚集力和市场竞争力。


加强一体化运行  突破上中下游壁垒

联盟坚持目标导向,集聚各方面优势力量和科技资源,通过获取产业信息、集聚产业人才、服务产业需求、构建产业网络等途径,开展“集团军式”大联合、大协作,形成了一批可复制、能推广、有实效的产品、技术、模式,推动产业上中下游协同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国家棉花产业联盟(简称CCIA)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长期以来,我国棉花的生产者、加工企业和纺织企业几乎各自为战,棉花原材料生产与需求“两张皮”的问题十分突出。2016年,国家棉花产业联盟成立,开始联合优势团队开展高品质棉花全产业链技术攻关,构建了我国首个绿色、高品质棉标准和认证体系CCIA,与国内多家著名品牌企业开展CCIA品牌联名合作和专属高品质棉基地建设,有效链接品种、生产、加工、纺织、品牌、金融等环节,通过订单式生产和购销提升高品质棉花规模化生产水平,实现“优质优价、优棉优用”。

正如国家棉花产业联盟理事长李付广所言,国棉联盟就是要打造一个“从种子到服装”的闭环。通过“技术方+生产方+需求方”一体化深度融合,紧抓科技创新及高品质棉花基地与供应链建设,提升国内高品质棉花的供给能力和市场占有率,打造高品质棉花全产业链,创响国家棉花CCIA品牌,推动我国棉花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一定要有自己的民族种源!没有自己的优秀种源,中国肉牛产业将在低水平徘徊,一直被国外牵着鼻子走!”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牛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首席李俊雅研究员说,我国肉牛核心种源一直严重依赖进口,处于被动局面。

而在大动物育种上,组织机制十分关键,一体化运行机制也为新品种培育提供了条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联合43家单位开展肉牛联合育种,逐步形成了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和国家肉牛遗传评估中心为研发中心,全国种公牛站、育种核心场、扩繁场积极参与的“华西牛”联合育种体系,实现了科企融合发展新格局,并在联合育种的推动下,逐渐健全完善了“繁育场+养殖场(企业)+规模养殖户”一体化、高效繁育的育种体系。在李俊雅团队多年的努力下,2021年,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华西牛”获得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我国自主培育的肉牛新品种诞生。

畜牧科技创新联盟还成立北京联育肉牛育种科技有限公司,围绕“华西牛”建立育种数据库、制定标准,持续更新中国肉牛选择指数,解决我国大动物联合育种难的问题,真正打好我国肉牛种业的“翻身仗”。


创新实体化机制  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联盟成立带来的是实体化机制的创新,29家联盟实体机构的成立,不仅促进了科技与产业、科学家与企业家的紧密结合,也建立起资源共享机制,提高了科技资源利用率和创新效率,加快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农业科技成果更快落地转化,实现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我国是乳业生产和消费大国,但乳业发展形势严峻,存在着一系列痛点、难点、堵点,比如国内乳企缺乏核心竞争力,遭遇进口冲击;奶农收入偏低,优质奶源难以保障……为此,奶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了非营利法人的“天津市奶业科技创新协会”,围绕其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和产业瓶颈,创新体制机制,并依托实体发布了33项团体标准,实行“优质乳工程”认证。优质乳工程标准技术体系已被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1家乳制品企业应用,有效加大了对优质乳技术成果的推广和示范力度。

水稻商业化分子育种联盟采用法人股份和自然人股份混合的模式,部分成员单位和部分联盟科学家自然人共同投资成立了“上海中科荃银分子育种技术有限公司”,构建起面向联盟需求的全新商业化育种体系及平台,整合产业上下游创新要素,促进水稻分子育种成果产业化应用。渔业装备联盟整合了国内外绿色渔业船舶装备尖端资源,组建了“中创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新材料新能源渔船领域里构建了贯穿设计、监理、监造、检测到供应链、金融、市场及政策信息的社会化服务综合体和产业集群。这些实体的出现,促进了科研教学单位和企业的深度融合,加快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实现了科技与产业、科学家与企业家的紧密结合。

8年来,联盟围绕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等方面,紧跟国家战略和农业发展需求,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新成效,在创新运行机制、推动产业变革、解决重大问题等方面有创新、有突破、有贡献,联盟的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不断扩大,正在全面支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聚焦稳产保供、提质增效、生态低碳等重点领域推进国家科技创新联盟建设,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单位、跨区域的全产业链技术联合攻关和模式集成推广应用,打造一批“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创新联合体,围绕农业产业和区域重大关键问题提供综合技术解决方案,为提升农业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