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1. 当前位置:
  2. 联盟动态 >
  3. 工作动态

绿色投入 才能绿色产出

时间 : 2019-03-13 来源 : 中国科学报 作者:王方   
【字体:

 

 

  当前,我国农业有害生物防控仍然依赖化学防治,且在所有人为实施的防治措施中,化学防治面积所占比例高达60%以上。

  “现今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如何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切实提高我国农业的质量效益竞争力?这将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一场深刻革命。”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秘书长、农业农村部科教司司长廖西元表示。

  面对新常态下亟待解决的这一现实问题,在联盟框架下,2016年先后成立国家天敌昆虫科技创新联盟(以下简称天敌昆虫联盟)和国家高效低风险农药科技创新联盟(以下简称农药联盟),一边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一边运用环境友好型的技术措施进行病虫害控制,双管齐下,为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提供科技支撑,注入新活力。

 

  探因索源 关键技术作保障

 

  天敌昆虫的扩繁、利用是害虫可持续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随着农业生产的精品化、无公害化发展,对天敌昆虫产品有了强烈的市场需求,但目前我国天敌昆虫生产企业只有20多家,且分散、规模小,产品种类单一,不能有效满足农业生产上病虫害防治需要。

  天敌昆虫联盟依据我国天敌昆虫发展现状、研发需求和关键技术壁垒等开展系统调研分析,形成我国天敌昆虫产业发展报告,并制定出对应的综合技术解决方案。

  2017年,天敌昆虫联盟研发出一批天敌昆虫高效繁育技术,如捕食螨年生产能力达8000亿头,赤眼蜂年生产3000亿头、丽蚜小蜂年生产1000万头、瓢虫年生产500万头等;创制一批天敌昆虫产品,覆盖玉米、水稻、甘蔗等大田作物以及番茄、黄瓜、辣椒等设施作物的主要害虫种类;组装一批天敌昆虫防治害虫应用技术模式等。

  “传统农药研发非常看重药效,而绿色生态农药的研发更强调药效、农药对人类、生态环境影响的统一。”农药联盟秘书长、贵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宝安说道。

  为进一步加强农药产品质量管理,农药联盟积极参与草甘膦水剂、可溶粉(粒)剂等高效低风险绿色农药品种、绿色制造工艺、环境友好制剂及绿色施用技术的发展规划建议及国家标准的制定。

  其在高效低风险农药环境友好剂型产品挖掘和开发方面成效显著。重点对新型生物农药灰葡萄孢菌植物免疫诱抗蛋白、植物免疫诱抗蛋白含腐植酸水溶肥料等产品进行研制与开发,优化和完善加工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同时进行田间无人机施药技术研究。

  “这在进一步保障我国农业生产安全的前提下,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持续提升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和物质上的保障。”联盟秘书长、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梅旭荣评价。

 

  以平台基地为核心推广辐射

 

  “2018年天敌昆虫防治大田作物害虫实现整县推进,在吉林省长春市永吉县开展整县区推广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和稻螟技术。”天敌昆虫联盟常务理事长、山东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郑礼介绍。

  天敌昆虫联盟在全国范围内建立10个核心示范基地:东北地区,以赤眼蜂防治玉米和水稻害虫为核心技术;京津冀鲁地区,以天敌昆虫防治设施蔬菜害虫及熊蜂授粉为核心技术;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区,以赤眼蜂和捕食螨防治甘蔗、南方果树等经济作物害虫为核心技术。

  目前在大田作物示范面积110万亩,推广应用约2100万亩。示范区通过天敌治虫和相关配套措施,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50%以上,其中化学杀虫剂使用量减少80%以上。在设施作物示范推广10万亩。示范区通过天敌治虫、熊蜂授粉及相关配套措施,节本、省工、提质、安全,农药减量70%~90%,产量提高15%~30%。

  农药联盟秘书长单位贵州大学构建了国内农药领域唯一的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实现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和水稻、水果等多个作物的全程植保解决方案并示范应用,为贵州700万亩茶园安全生产、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绿色发展及大扶贫、大生态战略实施作出重要贡献。

  此外,该联盟对水稻、甘蔗、马铃薯、花生等多种作物全程植保解决方案和应用技术进行开发,并示范推广。在全国建立植保服务队超过2000个,作业面积超过200万亩次,实现销售收入超过3000万元。

  2017年在黑条矮缩病重发的广西宾阳、平南、上思县推广示范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控技术,每个县直接示范1000亩,带动农户使用10万亩;相比于2017年减少损失30%,每亩减少损失150元,为农户增收1500万元以上。

 

  科企合作助产业升级

 

  天敌昆虫联盟在联盟内部科研单位与天敌生产企业之间联合开展科技创新,包括大粒卵(柞蚕卵)优化处理繁育稻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等优势蜂种技术研发及配套设备改进;“一卵多蜂”技术及设备研发;小粒卵(麦蛾卵、米蛾卵)繁育玉米螟赤眼蜂、螟黄赤眼蜂、稻螟赤眼蜂技术和生产设施设备研发;丽蚜小蜂、浅黄恩蚜小蜂、食蚜瘿蚊、东亚小花蝽、捕食螨等天敌的工厂化繁育技术和生产设施设备研发等工作。

  天敌昆虫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张礼生表示:“科企密切合作,提升了天敌昆虫产业化水平,取得卓有成效的工作成果。”其中,无人机投放赤眼蜂技术实现市场化,吉林省在2017年投入600万元经费推广应用于40万亩水稻,2018年又投入1500万元,在100万亩水稻上推广。天敌防治与现代植保机械结合,为统防统治探索出新路径。

  2018年,农药联盟与中国农科院棉花所签订《棉田病虫害防控及水肥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合作协议,针对新疆棉花常发的病虫害和极端气候导致的逆境影响,研究开发更加绿色高效的防控技术及产品。

  与此同时,与沈阳化工大学针对广西南宁经济作物顽固病虫害签订绿色新农药创制研究开发合作协议,合作开展绿色低风险新农药的创制,并获得南宁市政府的科技经费支持和产业基金的支持;还与广西大学农学院开展柑橘滴干给药防控病害虫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探索柑橘绿色防控新技术。

  交叉融合,共谋产业链开放发展新篇章,该联盟还联合其他农业企业,在乌兹别克斯坦成功开展1000亩棉花的高产集成技术示范,赢得该国领导人赞赏,并邀请中方2019年将合作规模扩大到1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