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1. 当前位置:
  2. 联盟动态 >
  3. 工作动态

农业科技创新形成合力

时间 : 2019-01-24 来源 : 人民日报 作者:冯 华
【字体:

 

 

  国家棉花产业联盟构建全产业链模式,破解中高端纺织用棉大量依靠进口难题;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稳定提升乳品质量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73个子联盟已基本覆盖我国农业主要产业、典型区域和难点问题

 

  “我国是棉纺织大国,也是棉花生产大国,但是中高端纺织用棉大量依靠进口。借助联盟创新的体制机制,如今用国产棉就能生产出200支纱的优质衬衫,还打造了我们自己的优质国产棉品牌。”国家棉花产业联盟理事长、中国农科院棉花所所长李付广表示,该联盟集聚了棉花全产业链的200多家科研单位和生产、流通企业,通过品种改良、示范园建设等,生产的商品棉品质提高1—2级,满足了国内中高端纺织用棉需求。

  国家棉花产业联盟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子联盟之一。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是我国推进农业科技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由农业农村部主导、中国农科院牵头成立,全国各级农业科研院所、推广机构和农业企业共同参与。联盟成立近4年来,初步形成了全国科技资源共享“一盘棋”,集成解决问题“一体化”,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一条龙”的创新格局。

 

  构建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的创新平台

 

  为什么要成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

  中国农科院院长、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唐华俊表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还不够高,各地农科院所存在分工不科学、上下一般粗等问题;科研人才、经费分散,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科研人员安心开展科技创新的环境还有待优化。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在2014年底成立,汇聚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构建了一个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的创新平台。

  农业科技自身也迫切需要依靠深化改革提高创新效率。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秘书长、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表示,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就是在不改变现有农业科技体制的情况下,切实以产业重大问题为导向,通过机制创新,打破部门、学科、区域界限,集中全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优势力量,通过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上中下游有机衔接的协同协作机制,加快突破重大科技制约,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供给。

  “为什么一说到好棉花,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澳棉、美棉?怎样才能切实提高我国棉花产业的竞争力?”李付广说,2017年我国中高端原棉自给率仅为33%左右,一方面低等级棉花供大于求,棉农和棉花收购加工企业举步维艰;另一方面高品质棉供应不足,制约了整个纺织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破解困局,只靠科研或者种植、生产环节发力是不行的,必须建立棉花全产业链治理模式,构建从科研育种、生产种植、加工流通到纺织服装的全产业链条。”李付广介绍,几年来,棉花所与相关科研单位携手攻关,培育了中棉所641、中棉所96A、中棉所087等品种,其纤维品质达到优质棉标准。有了全产业链的支持,联盟打造了标准化的高品质棉“CCIA”(国家棉花产业联盟英文缩写)的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纺织基地。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国际纺织服装展览会上,首批“CCIA”品牌服装精彩亮相。摸着细腻柔软的200支纱衬衫,不少业内人士都表示难以相信这是用国产棉花生产出来的产品。

  河南省纺织企业家协会会长、昆仑永安集团董事长张全法表示,国家棉花产业联盟瞄准棉花产业发展痛点,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优质棉技术推广以及高品质棉CCIA品牌的创建,推动了棉花产业链的整合,上下游资源的汇聚。据介绍,该联盟计划打造500万—1000万亩高品质原棉生产基地,规模相当于一到两个澳大利亚棉区。

  目前,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初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优化了各类创新资源配置,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成立的73个子联盟已基本覆盖我国农业主要产业、典型区域和难点问题,在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上取得积极成效。已构建起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完善种质资源共享服务体系,畜禽废弃物处理、奶业、棉花等产业关键技术实现了协同创新,东北区域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南方重金属污染等区域重大问题有望突破一系列技术难题。

 

  推动科技与经济、成果与产业、科学家与企业家的加速深度融合

 

  怎样让中国人都喝上优质奶?中国农科院奶业创新团队负责人王加启研究了几十年,在乳品加工工艺、奶产品品质评价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科研成果。“我国奶源质量已经稳步提升,但奶产品加工工艺缺少规范与标准,存在加工过度、高耗能高排放现象,只要按照标准化工艺进行改进,生产效能和产品质量会大大提升。不止我的团队,国内很多科研单位都有好成果,但是缺少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太低。”王加启说。

  2016年,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联合了科研院所及高校、奶业质检及风险评估中心、乳品企业共75家单位,组建了产学研一体化联盟平台。针对生乳质量等级划分不清、乳品加工工艺落后等问题,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优质乳工程”技术体系,并在光明乳业、新希望乳业和长富乳业等多家企业示范应用。

  在光明乳业华东中心工厂,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今年成功工艺革新的75℃巴氏鲜牛奶产品。光明乳业副总裁贲敏说:“在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的指导下,企业实施了优质乳工程,从农田到餐桌实施全产业链质量升级,不仅原奶质量优质,工艺方面也进行了革新,对杀菌温度精准控制,采用了75℃工艺技术,可以保留更多的活性营养物质,这也推动了品质光明战略的全面实施。”

  在此之前,我国巴氏鲜牛奶的加工温度一般在85—95摄氏度。温度下降意味着什么?王加启告诉记者,加工温度下降不仅可以保留更多的营养物质,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大幅下降。据介绍,示范企业每加工1吨巴氏杀菌乳节约48.55元,成本降低15%以上,还降低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排放,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目前,已有22个省份的40多家乳品企业自愿开展示范,示范企业优质巴氏杀菌乳产品已占全国巴氏杀菌乳的61%。

  奶业联盟是一个缩影。近年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着力破解经济科技“两张皮”的问题,科技创新从产业问题和需求出发,推动科技与经济、成果与产业、科学家与企业家的加速深度融合。中国农科院科技局协同创新处副处长庄严介绍,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在水稻分子商业化育种、天敌昆虫、航空植保等领域建立了“从生产中来、到实践中去”的问题导向机制,让科学家到生产实际、市场需求、企业需要中去发现问题并开展攻关,同时强化技术落地,加强企业对科研成果的二次开发,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部分联盟已由创新成果简单相加向深度整合实体化的阶段发展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几年来,也在不断探索优化运行机制,让科技创新驱动作用更强。

  记者采访中发现,部分联盟已由创新成果简单相加向深度整合实体化的阶段发展。通过联合联盟成员注册经济实体,破解了过去联盟在合作研发过程中产权归属明晰度不够,容易发生纠纷,创新效率较低的问题,联盟成员也因此可以在法律和制度框架下,获得相应的收益。

  去年9月,国内首艘39米超低温玻璃钢金枪鱼延绳钓渔船在大连顺利下水,该船由国家渔业装备科技创新联盟实体企业——梅山玻璃钢船舶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研发,是联盟取得的重大成果。联盟由捷胜海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中国水产科学院渔业机械所等相关院所、高校、企业共同发起,借助实体化形式主攻渔业船舶、养殖工程与装备、渔业信息化装备等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我国现有渔船中玻璃钢渔船的比例非常低,而很多国家和地区40米以下的船舶基本都采用了节能环保的玻璃钢材质。”联盟理事长、捷胜海洋公司董事长贺波说,联盟联合相关成员企业,共同出资成立产业实体,按出资比例,成果共享、风险共担,依托项目实体带动整个产业发展。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国已建成一些标杆联盟,但仍有部分联盟建设和运行存在一些不足,今后应重点围绕我国农业区域性基础性重大关键问题,在技术和模式创新上取得突破,加快完善实体化运行机制、一体化协作机制、共建共享机制。尤其要充分发挥企业在联盟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在新品种培育、新产品开发、新业态拓展等方面加大投入,并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成为推动联盟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还要提高针对性,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联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