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1. 当前位置:
  2. 联盟动态 >
  3. 工作动态

实现“一盘棋”“一体化”“一条龙”发展

时间 : 2019-02-01 来源 :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 作者:   
【字体:

 

  今年7月,光明乳业优质乳工程验收会顺利召开,这标志着光明乳业旗下8家巴氏奶生产工厂全部通过验收,并完成从85℃到75℃杀菌工艺的突破。

  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以下简称“奶业联盟”)理事长王加启表示,光明乳业将杀菌温度调低到75℃,不仅保留了鲜奶中更多活性物质,让牛奶各项指标合格率明显提升,更是将乳铁蛋白含量进一步提高,势必会促进其他企业进行产业升级。

  将杀菌温度调低到75℃,这是奶业联盟产业关键技术的突破。奶业联盟联合科研院所及高校、奶业质检及风险评估中心、乳品企业共75家单位,组建了产学研一体化联盟平台,开发了3项核心技术和6项技术标准规范,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优质乳工程技术体系。目前已有22个省份的44家企业自愿开展示范。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局协同创新联盟处副处长庄严表示,奶业联盟发挥技术引领、标准引领、品质引领和品牌引领的重大作用,使得原来分散的、局部的量变成果在联盟平台上聚集放大,形成质变,在推动奶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奶业联盟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标杆联盟”之一。

  由农业部、财政部主导,于2014年12月成立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经过近4年的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初步构建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上中下游有机衔接的协同协作机制,在科技创新上实现了重大突破,突破了一批农业产业关键技术,集成了一批示范模式,并聚焦区域重大问题,集成了一批技术解决方案。同时,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也进行了有益探索。

 

  建立联盟一体化机制

 

  针对农业产业发展技术瓶颈问题,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努力突破产业链各主体间壁垒,积极创建覆盖上中下游的农业新型组织模式。目前,联盟一体化机制覆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三大领域,聚焦打通各领域间流通环节,初步形成了技术一体化、转化一体化、示范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条联盟。

  国家棉花产业联盟(以下简称“棉花联盟”)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棉花联盟日前与上海永澳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CCIA”品牌推广授权签约仪式在上海举行。同时,“CCIA”品牌及其高品质棉花、高端纺织品等参加上海中国国际纺织服装展览会,这是棉花联盟第一次走向市场,也标志着属于中国自己的棉花品牌“CCIA”开始推广授权。

  我国棉花生产规模、纺织规模、出口创汇规模均居世界前列,但国棉品质不高,国棉品牌不力,致使国棉产业大而不强,在国际上没有话语权,美棉、澳棉成为在中国优质棉的象征、品牌棉的代名词,国棉品牌之路岌岌可危。

  2016年11月28日,国家棉花产业联盟成立,简称“CCIA”,也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20个标杆联盟之一。该联盟通过科研—生产—加工—流通—纺织—服装等全产业链的通力合作,推动我国棉花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我国科研与生产脱节、生产与纺织脱节的局面,并按照纺织企业需求,从棉花品种培育入手,解决棉花品质问题。

  棉花联盟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所长李付广表示,棉花联盟成立以来,在选育高品质棉花新品种、研发标准化植棉新技术、打造高品质原棉新基地、建设质量控制新标准、探索植棉一体化新路径、推行订单生产新模式、培育推广“CCIA棉花”新品牌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创新性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尤其是在棉花全产业链一体化机制创新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突破,被农业农村部列为“标杆联盟”。

  2017年,棉花联盟在新疆、山东、安徽、河北等棉花主产区建设了8个联盟实验区,并大面积多点示范展示了中棉所96A、中641等10余个中高端品质棉花新品种;同时,制定实施了《CCIA棉花生产技术指南》和《CCIA棉花加工技术指南》等标准化技术规程,开展了一系列联盟棉花生产技术培训工作。科技成果供需有效对接机制,实现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一体化。

  2017年,棉花联盟以中高端品质棉花订单生产为抓手,大力推行订单产销新模式,并制定实施了《CCIA棉花产销对接机制解决方案》,落实了联盟棉花“第一单”产销订单合同。实现订单面积40余万亩,订单产量5万多吨。订单合同商品棉品质提高1—2级,订单棉花加价1500元/吨,单位面积增收100元/亩。产品市场供需有效对接机制,实现生产与营销一体化。

  同年,棉花联盟与主产棉区地方政府紧密结合,提出并明确了“联盟实验区”建设工作模式,与地方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形成了以科研机构技术成果为依托,以政府组织相关单位和企业开展中高端棉花订单产销为主导的有效对接机制。科研机构与政府有效对接机制,实现联盟创新与产业优化一体化。

  “棉花联盟通过在产业链主体环节间一体化机制创新,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生产营销、推广示范与产业升级有机统一起来,寻找到一条系统性解决我国棉花产业传统困境的顺畅路径,为促进我国棉花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树立了典范。”庄严说。

  农业农村部科教司体制改革处处长窦鹏辉认为,联盟一体化从产业需求出发,将过去难以聚集的产业上中下游创新力量聚合到一起,使产学研在产业的指挥棒下统一行动,提升了创新的针对性;从产业运行出发,强化了技术的落地,以高质量产品为评价标准,使过去积累的技术创新得以高效地发挥作用;从产业市场出发,产业链上中下游共同担任技术和产品的“推销员”,用示范打破区域限制,使优势区域发挥核心辐射作用逐步得到放大。

 

  建立联盟实体化机制

 

  今年7月14日上午9时58分,我国自主设计研发建造的首批大洋性玻璃钢超低温金枪鱼延绳钓渔船“隆兴801”和“隆兴802”缓缓从大连湾辽渔码头驶出,前往太平洋公海海域进行为期两年的金枪鱼延绳钓捕捞作业。

  这两艘新型渔船是由国家渔业装备科技创新联盟核心成员单位共同成立的“梅山玻璃钢船舶设计研究院”自主设计研发。渔船总长39米,型宽7.5米,续航力为7000海里,自持力为100天。项目整体经济效益达到3.12亿元。

  两艘新型渔船具有三大特点:一是适合远洋航行。二是具备超低温储藏能力,金枪鱼被捕捞上船之后经过处理迅速放入-60℃的超低温冷库内速冻,速冻完后的金枪鱼再放入-55℃的超低温冷库内冷藏,保质保鲜。三是玻璃钢材质,该材质使用年限可达50年以上,节油近1/3,船体不需要除锈,每年可降低维修成本几十万元,开启了我国远洋渔业渔船装备升级的新里程。

  “梅山玻璃钢船舶设计研究院”是国家渔业装备科技创新联盟的骄人业绩之一,是由捷胜海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青岛鲁海丰投资有限公司等共同出资成立的产业实体,主要从事玻璃钢船舶设计、工艺、装备及船舶标准化研究工作。

  研究院按照出资比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项目承担单位与协作单位之间以合同负责制管理为主。推进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推广中各环节的衔接,发挥联盟“集团军式”作战优势。目前,联盟已完成玻璃钢渔船产业链配套产品四项,其中玻璃钢远洋渔船制冷系统、渔捞装备系统已实现批量生产。

  2017年,联盟相关企业共同投资成立了“宁波易船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渔业船舶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专业为渔业船舶行业提供船舶档案、设备档案、物资管理、售后服务、技术互动、安全管理、能耗管控、专家咨询、船舶知识、行业资讯、政府接口等专业服务的互联网平台,并完成实体企业注册。

  “作为服务机构实体化的代表,平台打通了渔业船舶装备生产企业与使用企业的上下游之间的快速供应链渠道,为渔业船舶领域建立互联网一站式服务综合平台。”联盟理事长、捷胜海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贺波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2018年,联盟在实体化机制的支撑下,开展了南极磷虾专业化渔船与成套装备研发、远洋节能降耗新材料及捕捞装备关键技术研究、水产养殖装备研发及深远海网箱养殖装备研发等。

  和捷胜海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一样,还有22个由企业牵头的产业联盟。

  庄严介绍,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发展迅速,旗下部分联盟已由组织结构松散、创新成果简单加和的初级阶段向以“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深度整合实体化中高级阶段发展。实体化机制已经衍生出运营机构实体化、研究机构实体化和服务机构实体化等多种形式。

  研究机构实体化是指联盟建设坚持问题导向,汇聚了过去难以聚合的行业内顶尖科研团队力量,建设科研联合攻关实体机构。运营机构实体化是根据自愿原则,将企业、专家团队等不同联盟成员以现金和期权的形式分配股权,并基于此建设联合性经济实体。服务机构实体化是指联盟牵头通过与地方政府、科研力量、企业多方协作实质化,形成了覆盖一二三产的产业社会化服务框架。

  “联盟实体化加深了联盟管理融合度,激发联盟成员主人翁意识;加强了联盟合作紧密度,打破了联盟初期各自为战的落后模式;加大了联盟服务产业的参与度,围绕产业需求服务、获取信息、集聚人才、提供行业技术服务等。”庄严说。

 

  建立联盟共建共享机制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还有一个突出成就就是建立了联盟共建共享机制。

  2016年11月16日,全球农业大数据与信息服务创新联盟(以下简称“大数据联盟”)成立。

  依托自主研发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农业科技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与NSTL(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8家成员单位合作建设国家图书信息资源,实现600多个农业科学数据库,2000余万条农业科学数据的整合。同时,借助科技创新工程经费的支持,引入多个海外商业数据库。

  “通过信息资源的整合机制,将分散的信息融合在一个平台上,将碎片化的信息承载方式转变为一体化的信息平台服务模式,将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保障水平由原来的70%左右提高到90%以上。”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孙坦表示。

  共建共享平台通过对联盟成员的邮箱进行认证,使联盟成员可以无障碍地利用跨越时空限制的多终端协同网络,实现“一站式”信息资源检索与获取,并享受全球最快的“1小时”即查即得文献传递服务。

  此外,还通过成员互助的帮扶机制,实现联盟可持续发展的共建共享。

  孙坦介绍,共建共享平台运行一年多来,现在有2万多用户注册,平均一天提供500篇农业科技文献,极大地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受到多地农业科研机构的赞誉。

  窦鹏辉认为,通过共建共享机制,农业资源利用“活”起来了,联盟打破了过去资源利用的“一潭死水”;农业资源利用率“提”起来了,资源利用“门户洞开”,资源利用聚集能量;农业协同发展“跑”起来了,发展先进区域向更广阔天地进军,发展较为落后区域有机会近距离学习先进经验。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表示,联盟成立以来,注重发挥好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各类创新要素的导向作用,初步形成了中央财政、地方财政、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多方投入的新格局。总投入从2015年的不足1亿元增至2017年的18亿元;地方财政对联盟稳定支持力度也持续加大,2017年达到7亿元,其中湖南和甘肃联盟分别新增4000万元和3900万元;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投入热情高涨,2017年投入近10亿元。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指出,几年来,联盟聚焦科技资源共享、区域重大问题、产业瓶颈问题,初步形成了“一盘棋”“一体化”“一条龙”的创新格局。同时,聚焦创新资源整合、创新主体融合、创新环节结合,搭建了多学科协同、科企合作、上中下游衔接的平台。实践证明,联盟建设成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的有效方式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