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1. 当前位置:
  2. 联盟动态 >
  3. 工作动态

打牢基础 创新立足长远

时间 : 2019-01-30 来源 : 中国科学报 作者:王方   
【字体:

 

 

 

  “面对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总体效率不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偏低、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严峻等新情况、新问题、新压力的大背景下,长期动态观测和定位实验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秘书长、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梅旭荣表示。

  而我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类型多样,农业区域性强、差异大,既有独一无二的青藏高原,又有广袤的中纬度温带干旱农区,这又决定了我们很难直接借鉴国际先进国家已有的科学基础数据和技术创新成果来解决中国农业问题。

  如何让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落地生根,扭转我国农业定位观测缺位、基础数据严重不足、长期档案不成体系的局面?联盟进行了创新探索。

  

  顶层设计 三级结构拔地而起

 

  2017年,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关于启动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的通知》(〔2017〕5号),提出了开展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工作要求和组织保障。

  这标志着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正式启动。

  早在2013年,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在原农业部的领导下开始谋划;201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受原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委托组织总体方案、技术规范的深入研讨工作;2016年形成《国家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实施方案》初稿,并完成实验站遴选条件与申报流程。

  联盟办公室主任、中国农科院科技局副局长熊明民介绍,根据农业农村部的统一部署和委托,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联盟办公室系统化组织构建了以1个国家农业科学数据总中心(以下简称数据总中心)、10个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以下简称数据中心)和456个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以下简称实验站)为框架的网络体系。

  其中,456个实验站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和全国各省级和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负责一线观测监测任务实施和数据上报上传工作;10个数据中心依托中国农科院7个研究所和中国水科院,负责各领域业务指导、数据管理、分析挖掘工作;1个数据总中心依托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负责建设维护可支撑各学科领域数据上传、应用、分析挖掘的数据汇交系统。

  “如此,形成了中央—省—地三级联动、全国一体化的工作格局。在此基础上,联盟办组织专家开展了《国家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管理办法》撰写工作,为明确各层级职责、保障三级结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梅旭荣表示。

  

  四梁八柱 体系建设延展铺排

 

  2018年3月,数据总中心正式发布“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汇交系统”,完成表单定制540份,注册用户1869个,建立了符合多学科特色、满足多数据类型的数据平台体系,可实现10个学科领域数字、图片、文字等长期定位观测数据10T分布式在线填报、审核、存储功能,为长期定位观测监测数据的采集、整理、运用和挖掘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数据总中心外,根据农业农村部“瘦身、聚焦”的要求,各数据中心组织专家论证并发布实施了77项重点观测监测任务及相关观测监测指标和数据标准规范。

  在各数据中心与实验站充分对接的基础上,先后签订了1748份任务书,为456个实验站明确了工作目标和任务。之后,各数据中心通过线上和线下开展广泛的观测监测技术培训,目前一线观测监测受训人员已累积突破7000人次,为提升观测监测质量、打磨观测监测人员队伍发挥了积极作用。

  实验站方面,2018年1月,在前期调研基础上,农业农村部发布了首批重点建设的36个国家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名单,进一步指出了实验站的定位、目标及建设方向,为引导实验站提升业务水平、坚持长期定位观测、优化管理运行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落地生根 长期观测润物有声

 

  “在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快速推进的近两年时间里,我国长期定位观测监测工作迅速实现了由过去点状分布、体系缺失向网络化、系统化、大尺度观测监测大步迈进;工作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工作运行效率稳步提升。”联盟秘书长、农业农村部科教司司长廖西元表示。

  目前10个数据中心已全面开展观测监测数据的组织上报工作,870名系统用户完成了5068条数据入库工作,实现了我国长期定位观测数据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汇交的质的飞跃。

  例如,天敌等昆虫资源数据中心立足自身学科特色,开始着手建立天敌昆虫物种年度图鉴编写制度;国家植物保护枝江观测实验站积极落实工作任务,撬动地方年度运行经费支持30万元。

  廖西元介绍,各层级任务实施主体,在祖国大地上正在努力汲取营养,以扎实的工作推动农业基础数据不断充实,工作显示度和影响力正在悄然扩大,在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和政府科学决策支撑作用方面也在积蓄力量。

  在农业农村部的坚强领导和各层级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体系将在跨学科、跨地域、跨单位的协同创新领域不断深入开展,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的体制机制优势将有效补足我国长期以来农业科学监测能力不足的历史短板。

  “高水平观测监测人才、数据分析挖掘人才,高质量发展科学决策、科学规划,重大农业科学技术突破创新等将在这一协同创新大舞台上不断涌现。”梅旭荣说道。